源自经济日报日前消息称,截至2019年12月上旬,覆盖城市基建、环保等领域的近7000个PPP项目已录入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。据悉,前述项目总投资高达50000亿元。
PPP模式,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,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。在财政去杠杆不断深化、政府严控债务规模的背景下,绿色发展“拥抱”PPP成为必然选择。而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,PPP项目建设热潮也从2014年开始。彼时,PPP模式在环保业兴起,企业订单加速,大量环保业务打包为PPP项目。据统计,生态环保类PPP项目数量占所有PPP项目的比例大约在30%至40%之间,仅次于交通类项目,是PPP主要运用领域。
5年的时间里,PPP制度让环境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,也令产业遭遇泡沫刺破后的动荡。进入2018年,部分环保企业危机浮现。本应催生一个环境大市场、大产业,但结果却恰恰相反——一些民营环保企业到了生死关头。大量承接PPP项目,使众多环保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总资产迅速扩大,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公司的负债也同时被滚大。
2019年以来,已经有多个地方的污水处理PPP项目终止,终止项目所涉及的投建单位包括东方园林、天翔环境、中电环保等环保板块的上市公司。遭遇较强冲击的上市企业中,有60%的企业业务范围涉及PPP项目,其中78%的企业拥有大规模黑臭水体治理、河道治理等非经营性环境项目。据统计,从PPP项目清库以来,2017年第二季度至2018年8月底,财政部PPP项目库出库环保项目约1873个。
对于2019年多地PPP环保项目停止的情况,市场已有预期。这些项目的终止原因虽然多种多样,但背后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。其实PPP业务本身是一个杠杆业务,都需资本金和银行贷款。但PPP行业特点要求参与合作的企业不能拥有“超额回报”。有行业专家表示,环保PPP模式的根本问题就是政府没有新的收费渠道,而仅仅是用财政收入来支付环境治理项目,是不可持续的。
一方面是融资成本高、融资压力大,财务成本快速上升,融资成本涨至5年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%—30%左右。“过去资本市场对环保企业是趋之若鹜,现在是避之不及。”去年下半年起金融机构对于PPP项目贷款融资谨慎评估,政府付费类、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融资难度加大。环保企业融资紧缩,成本急升,遭遇了股债双杀。
另一方面,由于前期准备不足,PPP项目泛化、异化现象频发,行业服务能力也跟不上项目上马的速度。众所周知PPP项目开发周期长、回款慢,大量的项目工程款、运营服务费等被拖欠。尤其是水务和园林领域PPP项目集中,大量投资额动辄十几亿元、多则上百亿元的PPP项目频频涌现。但环保商业模式很不成熟,如PPP模式、第三方治理模式等仍快速扩张,加上金融政策急速调整,这令行业雪上加霜。
在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产业3.0时代,PPP模式仍是未来市场化机制的优选之一。治污力度不断升级,意味着更多环境治理需求的产生,政府需求则更综合化、程序更规范,行业主体也更多元化了,PPP项目监管考核标准也更严苛了。这对环保企业而言,则意味着新一轮商机。
“2019年环保上市公司有可能要做的是调整PPP,择优选择项目和区域,缩短投资回收期,使产品、技术完全适应和满足这种市场需求。”而回归行业本源,又拥有融资便利和风控能力的企业未来竞争将更多集中在技术、产品和服务创新上,这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是一致的。
版权声明:本网注明来源为“AG贵宾会环保”的文字、图片内容,版权均属本站所有,如若转载,请注明本文出处:http://www.dghangyuqj.com 。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及时删除内容。